10家券商排队改名!北京证券横空出世,换个马甲要逆袭?

Connor 火币 2025-07-29 8 0

金融江湖的“换脸”盛宴:北京证券的崛起与券商改名乱象

中国券商改名的频率之高,令人咋舌。最近,瑞信证券改名北京证券,再次点燃了市场对券商改名背后玄机的讨论。这并非个例,近年来已有十余家券商上演了类似的“华丽转身”。 然而,这场资本化妆舞会,其本质并非简单的品牌升级,而是中小券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焦虑与挣扎的真实写照。

让我们先聚焦北京证券。这家新晋“帝都”券商,前身瑞信证券,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惨淡的成绩单:营收仅5684万,同比暴跌63%;净亏损1.62亿,连续三年亏损。更令人瞠目的是,其投行业务手续费仅为1540万,同比暴跌61%;经纪业务收入更是可怜的236万,甚至不足以在北京二环买个厕所。如此业绩,换个“北京”户口,就能实现“乌鸡变凤凰”的逆袭?这显然是天方夜谭。

然而,今年3月,北京国资公司豪掷资金,收购了瑞信证券85%的股权,7月便火速完成了工商变更,瑞信证券正式更名为北京证券。这并非简单的股权变更,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“政治整容”。 从外资背景的瑞信,到拥有“帝都”身份证的北京证券,这转变之快,如同小区门口那家倒闭三个月后,突然摇身一变成为“皇家御膳房”的魔幻剧情一样令人难以置信。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这笔巨额收购,却未能阻止瑞信证券持续亏损的颓势。

那么,为何券商如此热衷于改名?这背后隐藏着三个“不能说的秘密”:

首先,是国资接盘的面子工程。北京国资入主外资券商,不换个本土化的名字,如何彰显其绝对控制权?这如同娶媳妇必须得换身新衣裳。 但问题是,这“媳妇”本身就病恹恹的,彩礼虽已奉上,仅靠“换衣裳”就能治好百病吗?瑞信证券2024年投行业务暴跌61%的事实,已经充分证明客户并不买账,简单的“北京”前缀,又能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改变呢?

其次,是亏损企业的遮羞布。连续三年亏损,这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难以启齿的。改名,就如同职场人跳槽时,将“倒闭”美化为“业务调整”,将“被开除”粉饰为“个人职业规划”。 然而,投资者并非傻子,翻开财报,营收5684万,亏损1.62亿,这赤裸裸的事实,远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要刺眼。 这就好比卖煎饼果子赔掉了一辆特斯拉,再漂亮的包装也无法掩盖其本质。

第三,是行业洗牌的障眼法。近年来,已有十余家券商扎堆改名,这反映出中小券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逐渐迷失了方向。 这如同奶茶店一条街,家家都将珍珠奶茶改名为“古法黑糖脏脏茶”,以为换个马甲就能多卖两块钱。 然而,券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投研能力和客户资源,这些,又岂是改个名字就能轻易获得的?

改名并非没有成本。工商变更、招牌制作、系统升级、宣传推广,少说也得几百万。而瑞信证券2024年净利润为负1.6亿,这意味着他们是用亏损的钱给自己“买新衣”。 更讽刺的是,其经纪业务收入仅236万,甚至不足以支付改名费用,这完全是“借钱买西装充门面”。

北京证券的诞生,反映出地方国资在金融领域的扩张野心。但国资控股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。 华源证券改名后的业绩下滑便是前车之鉴。金融行业不同于房地产,不能靠地段和招牌来躺赢。投资者真正关心的是券商的盈利能力,而不是其办公室门口挂着多响亮的牌子。

10家券商排队改名!北京证券横空出世,换个马甲要逆袭?

高盛(中国)证券、天府证券改名后的境遇,也印证了这一观点。金融市场认的是实力,而非花名。与其沉迷于改名这种“文字游戏”,不如将精力放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。

这场改名狂欢的背后,是中小券商的集体焦虑。在中国130多家券商中,前20家占据了80%的利润,剩余的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。在注册制背景下,投行业务的马太效应日益明显,中小券商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。

北京证券未来的路注定充满挑战。它必须承受更高的期望,也必须拿出真材实料,来证明其价值。 与其沉迷于“改名”这种表面功夫,不如踏踏实实提升自身实力,用优异的业绩来赢得市场的认可。否则,就算改名为“宇宙第一证券”,也终将是扶不起的阿斗。

评论